◆黑色之書   ◆伊莉莎白  ◆九十四年小說選  ◆小說三十家

小說三十家選集序文.九歌版家國與私密混聲

  以近三十年來的小說表現,編選出具代表性的三十位戰後出生作家,這是一個蒐尋範圍極大的區域,設定為「三十」即表示必有遺珠,在編委員決議以「臺灣文學二十年集」為藍本,考量「文學質地與讀者接受度」的基本方針下,對後十年仍持續創作的作者予以肯定,再加入這十年間寫作成績可觀,且近期仍有作品發表的作者,有了這些基本準則,名單逐一浮現。

  選入的作家中,較資深者,大都經歷六0年代到八0年代現代主義與鄉土文學互為擷抗的時期,在現代主義與寫實主義的技法與內容上各有所長,並歷經轉變,確立個人風格或不斷的自我挑戰,持續創作事業。中生代作家在八0年代中期引領後現代思潮,影響台灣小說寫作策略,這本時間長至三十年的選集,除可見現代主義與寫實主義的發展脈絡,亦可看出中生代與新生代作家受八0年代中興起的後現代思潮與後殖民思潮影響的痕跡。

  一九八七年台灣解嚴,開放的言論和資訊傳播的發達,促使社會朝向多元發展,後現代多元、跨國、解構、商品化、拼貼、懷疑、去中心的體質移植到小說,使小說家大炫美學技藝,顛覆寫實,去故事,拆解結構,在形式上或夾敍夾議或多音合奏,或魔幻或拼貼,書寫者及文學媒體群起迎向西方理論潮流,挑戰讀者的閱讀習慣。加以解嚴後政治情勢變化和島內政治意識形態的對立,挑起後殖民文學的爭論,身分認同和台灣主體意識,形成小說的重要內容,至此後現代與後殖民交相揉和並置,使得近十幾年來的台灣小說,雖然在出版類型多元的書巿沒有得到熱烈的回響,實際上已到了百花爭妍,各自表態各自探索各自書寫的齊放狀態。

  就議題特色而言,多元並陳,八0年代抬頭的女性意識書寫,到了九0年代已變身為女性情欲與政治權力的微妙角力,女性作者融入大論述書寫,爭取權力詮釋的發言權,大異於八0年代的情愛書寫;同志與酷兒書寫開啓性別跨界身分流動的書寫;都巿時尚與旅行書寫,去歷史中心放眼跨國文明;原住民小說作者紛紛出手,以小說為史,記錄族群歷史與文化歷程;馬華作家以離散書寫遙望出生之地;後殖民敏感的族群身分探尋、家族歷史採影,成為晚近另一股特殊的寫作潮流,為家族與國族的曖昧關係交相論述,無論是資深作者或中生代、新生代作者,在台灣特殊的政治環境下,分別以家族為源頭,探溯作者的安身所在或國族詮釋。

  為紛亂的台灣下註腳,是一股由身分認同延伸出來的對台灣命運的焦躁與探尋,一系列以百年台灣書寫為名的小說紛紛出爐,作者立意為台灣的定位尋找解釋或出路。

  就書寫態度而言,資深作家大都身懷社會意識,能站在一個高度觀看社會發展,觀察社會問題,以文章為寄寓;年輕的作者,則以私密的角度抒發思懷,行文多一己生活周邊情事的切切私語。六0年代以後出生的作者,或是因為成長期間正值解嚴與社會多元發展,腦中還殘留舊體制的規約,E社會的無所禁忌又迎頭來擊,壯年時期逢政治意識形態分立、經濟衰頹,精神價值與現實生活都處在崩解的狀態,反映在小說中,顯露焦躁與憂鬱氣質,與前輩作家同樣追尋起身分與家族史時,表現手法與切入點就有極度的不同。幸而寫作是極為個人的,作家本應有所殊異才能各成特色,唯是因成長年代的時代氛圍不同,而彰顯出來的不同特質,也頗耐人尋味,是觀察一個世代文學發展可資研究參考的。

  就寫作美學而言,從現代主義,寫實主義延續後現代與後殖民主義的興起,寫作技藝與內容益形複雜,資深作家有回歸寫實創作者,也有大膽創作以實驗為尚者,甚而脫離小說模式,挑戰小說的書寫格局,試圖另尋表達途徑,在虛構與現實中疊合出心像圖影。近期大量興起的類私小說書寫,作者暴露個人生活,不論寫生活,寫感情,寫家族,寫死亡,都有將個人故事借小說顯影,散文跨界小說的現象。

  小說作者若能拋棄已有的理論,不因循西方轉介的理論,另闢書寫形式與美學表現,無非是台灣小說突顯自我特色之始,唯其寫作出版本身,即包含讀者的參與,作品能否成為社會資產,需要讀者的共鳴與認同。

  在文學發展的大趨勢中,作家本有個別的殊異,即使六0年代以後出生的作者多喃喃私密之作,其中也不乏以客觀冷靜立場為大環境發聲者,五0年代出生的作者雖多家國之憂,也可見其焦躁憤怒的情緒藉題發揮。因此在千禧年後,家國論述與去歷史轉而陳述私密內視情感的作品並行,或交揉成台灣現象顯影,或在紛亂的社會價值觀中透過書寫自我救贖,台灣作者面對的是越益複雜的社會,將會繳出什麼成績,值得期待與觀察。

 選集裡的三十位作者各有書寫特色,有寫作多年持續不懈者,有跨文類表現皆優異者,有中斷寫作多年,近年又復筆,佳作不斷者,也有年輕的七0年代出生,寫作數年即已表現出強烈的個人特色者。「三十」當然不是絶對的名單,這裡未納入類型小說作者,也未納入已有數篇佳作,但近十年未有有力新作的作者,這份名單應是隨著作者的創作能量與時俱變的。

  選入的作品,因尊重作者的意見,先由作者初薦數篇,編者選定其中一篇,未參與初薦的作者,則由編者選定,經作者同意。編選的作品包含數千字的短篇到超過十萬字的長篇,主要希望能全面注意到小說作者擅長的篇幅,真實呈現台灣小說作者的創作活力與特色。況且近十年來,短篇小說不局限於一萬字上下的篇幅,本選集因應書寫現象,以作品精采為主,不以字數設限。但選集的篇幅有限,中長篇小說採節錄的方式,即使是節錄,仍力求該節錄的片斷具有內容上的完整性,所以各篇選出的字數各有長短,為讓讀者了解該中長篇的整體輪廓,編者在簡介中分別對各作品略做陳述。

  身為編者,在編選的過程中,常時與作者的群書為伍,務盼在簡介的部分力求精準,唯每位作者文多精采,著作眾多,字數有限的簡介畢竟難以盡述精華,編者未曾盡興,也請有興趣的讀者各取所需深入作者完整的著作,一方面可以糾正編者主觀的簡介產生的訛誤。

  短短數月的編選過程,這些作者這些書佔據了我的牆角與心靈,即將完成編選的此刻,已無限眷戀擺書的窗邊角落,許多個早上,我在窗邊的陽光或雨聲中密集閱讀,游思在作者羅織的虛實之間。掩卷之際,竟是游思未歸。